归档时间:2024-07-12

龙门镇“十四五”规划

来源:龙门镇 2021-11-05 09:26
| | | |

“十四五”时期,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龙门镇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乡一体、乡村振兴的关键五年。龙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龙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影响,全镇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龙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5.03亿元,年均增速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万元,年均增长3.9%;财政总收入0.66亿元,年均增长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额达13.3亿元,年均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9亿元,年均增长11.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龙门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坚持把中药材、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无沙梅菜和中药材两大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公司投入,保底收购”的思路推进,种植各类蔬菜4000多亩,其中无沙梅菜种植2000亩;种植中药材近千亩,其中平术种植400亩、前胡种植500亩。镇政府成立产业发展基金,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新兴产业经营模式,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镇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城乡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品质逐步提升,重点实施重点项目平益高速连接线项目、大口段集镇提质改造项目、龙石公路旁游客集散中心项目、三十都提质改造项目,拉开“龙门风情小镇”建设的序幕。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垃圾中转站项目,改善集镇“脏、乱、差”的落后面貌,进一步提升集镇品味。完成白江村洞下河水生态修复河堤加固工程、大泉公路提质改造、车田大桥、湄滩大桥等危桥改建工程、重点缺水村村级管网铺设,完善镇带村村组自建项目、土龙、湄滩、小江桥等6座危桥改建工程、高标示范项目建设,除险加固一批山塘水库。着重抓好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安全饮水全镇全覆盖。切实通过一批项目的实施,加快龙门的发展变化,凝聚民心。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文教卫体事业全面发展。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438元,年均增长6.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63元,年均增长7.2%。推进社保扩面,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优化校网布局和软硬件设施,大力推进中心小学整体搬迁项目;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建成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一批文体设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完成光荣院升级改造工程。推进保障房建设,规范集中建房。按照“宣传、预防、排查、整改”四到位的工作方法,开展“天网工程”、市场整规、“打非治违”等行动,成功消除成功消除S308渔潭段15公里处急弯易造成车辆侧翻、土龙中学陡坡校车停放不安全、和谐村川岩大桥无防护栏杆等30多处安全隐患。坚持“领导带班接访、周一村部例会、村干部轮流坐班、信访对象包干、无信访村奖励”等五项制度,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显著优化。以网格化管理、制度化推进、常态化督考的“三化”模式,联动持续地推进三化改造、河道治理、节能减排、绿化造林、生态村建设。拆除“空心房”956栋、沿S308补栽树木,创建县示范村1个、镇示范村3个、秀美屋场54个。推进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保洁机制,新建集镇垃圾转运站,提供垃圾清运便民服务,完成陈年垃圾清理1000余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龙水库侧猪场实行退养处理,对梅菜厂的污水进行有效治理。探索实施“山长制”,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严格控制森林砍伐指标,继续开展植树增绿行动。落实“河长制”,全力整顿砂石乱挖乱采现象,推进河堤修复,对浊江砂场全面拆除并进行复耕复绿,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落实“十禁”“十无”等措施,统筹推进沟渠清淤清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等“五结合”工程,严格环保准入,坚决杜绝环境污染企业进入龙门。让龙门开窗见绿、抬头望蓝、出门成景的画卷更加鲜活亮丽。

脱贫攻坚步伐坚定。坚守扶贫开发的重大责任,举全镇之力强力推进产业增收、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发展、健康医疗、社会保障、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帮扶等“九大脱贫攻坚工程”,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对问题一村一村查摆,对档卡一户一户校准,对帮扶一项一项落实,对资金一笔一笔审核,对政策一条一条落地,对责任一级一级到人,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度、社会的认同度和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高标准高质量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镇1985户贫困户7669人全部如期脱贫。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龙门镇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部分经济指标难以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两链”风险影响延续。二是产业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产业结构未取得明显突破,传统产业“低、小、散”问题依旧,缺乏龙头企业,且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薄弱。三是城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与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具有差距。四是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明显。可用财政资金紧缺,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依赖土地出让金返回,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高端人才、技术以及优质项目引进困难。

(二)“十四五”发展背景

1.发展背景。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加速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加快融合,绿色低碳经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从国内看,“新常态”推动发展方式的全面加速重构,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新型城镇化将向更高层次跃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将替代要素和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各类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构筑起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从省、市发展看,我省将围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战略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找准问题和重点,在“高、新、深、实”下功夫,为实现我省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推动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

2.发展机遇。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镇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新型城市建设的加速期”“社会事业发展的深化期”,要扬长补短,着力把握发展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发挥特色优势,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创新发展。

一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机遇。政策向中西部倾斜,推动城市群兴起,区域抱团发展,依靠城市圈内增长及带来的扩散和溢出效应,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且差距收窄。通过行政、财税、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探索新型城镇模式,解决一直以来“小马拉大车”的矛盾,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产业兴旺”要求在数量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提升质量的新需求,这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提供了机遇。土地和惠农金融服务政策释放的红利,也为未来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三是龙门有红色文化基础,且生态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基础和品牌,具有红色、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历史上张令彬、张平凯、裴周玉少时同饮一井水,有“一井三将军”的美传。这片沃土养育了世代英才,从这里走出去了众多共和国英才将士,是著名的“将军之乡”。镇内北片紧邻石牛寨,境内风景名胜繁多,历史人文厚重,旅游文化资源和潜力巨大;泉水片属连云山脉,森林覆盖率达80%,山清水秀,更有包括绞车关、何仙洞、斗谷尖等著名景观。

四是龙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龙门镇是S308线省级公路长沙至九江的必经要道,S308省道过境龙门23公里,毗邻江西、与修水县、铜鼓县接壤,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素有“边界重镇、边贸名镇”之称。近年来,通过平益高速的建设,营造龙门区位交通新优势。

五是消费结构升级和人口基数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立足龙门镇区人口密度高、人口基数大的特色,把握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等消费兴起的趋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龙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抓住新时代发展新机遇,立足龙门镇域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旨,善谋远行,统筹城镇和产业布局,承东启西,南连北接,全面融入湘赣边区域建设。勇于担当,锐意改革和创新,努力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实施、融合发展作出示范。经过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将龙门镇建成湘赣边区域现代化的幸福美丽新城镇。

(二)战略定位

湘赣边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龙门镇地处平江县城东部,是湘赣边界重镇和平江的东大门。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赣边合作契机,借助自身区位优势,推进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在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的基础上,从产业、城市、生态、民生、体制等5个方面转型突围,着力构建湘赣边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行政管理创新、机构设置优化、公共服务改善、城镇治理能力提升的精简、高效、创新的模式,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以商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共同建设边贸市场、物流合作示范区,强化与湘赣边区域合作各县市尤其是修水县之间的商贸流通合作,构筑湘赣边商贸物流中心,共建合作共赢先行区。

逍遥龙门:灵山秀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成为了城市人向往的独特乡村旅游资源,使龙门具有了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逍遥游”资源。逍遥龙门,脱胎于古代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态度,钓于濮水之滨,游于濠梁之上,行于雕陵之樊的传统旅游理念,是针对当前游客渴望回归自然、体验农耕、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需求的最好回应。加快“风情小镇”的建设步伐,把“风情小镇”打造成旅游产业特征鲜明、功能完备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居民生活区的完美统一体。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大势,以乡村核心资源为依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尊重乡村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乡村个性元素,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乡村”。推动城乡一体“逍遥游”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唱响“逍遥龙门”乡村旅游品牌。

侠义龙门:充分发扬龙门人爱国爱家、机智勇敢、为人仗义、乐于助人的侠义精神,继承“一井三将军”的红色基因,通过差异化崛起、精品化造极、产业化沉炼,打造情怀与特色兼具的龙门文化,展示龙门的精神风貌,让侠义龙门成为新时代的龙门符号,成为平江县乃至湖南省最独特的城镇名片。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驱动转型升级。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改革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破除不利于龙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紧扣龙门战略定位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断推进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进一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加快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推进集镇提质改造工程,集镇区域和美丽乡村城乡协调,优化布局生产区、生活区和生态区,全面推动新型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核心、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龙门。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建治并举、软硬兼施,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固废收纳处理设施等环保设施,大力整治集镇和农村区域环境,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美丽龙门。

坚持开放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全力提升龙门新城开放合作竞争能级,主动谋划、积极参与湘赣边合作示范区建设,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承接现代服务业、商贸、文创、现代农业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在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增长极。

坚持共享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健康龙门、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补齐社会民生短板,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更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到2025年生产总值达到8.56元,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2.01元,年均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2元,年均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6.8元,年均增长8%。

产业结构更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力,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三次产业融合、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到2020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10%。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到2020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和9%左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更加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品质化、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创造更加幸福的全民生活。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更优美:以水、气、土为重点的综合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主要污染物排总量继续减少,污水集中处理率等指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更优美。龙门镇“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目标值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综合实力

1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50300

85600

8%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22

2.01

8%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

万元

6600

10300

8%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万元

133000

268000

8%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18900

30200

8%

预期性

城镇化推进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13.2

16.3

5%

预期性

7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6

12.4

8%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6563

40325

8%

预期性

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10438

16582

8%

预期性

10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2028

2305

8%

预期性

11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2

3

8%

预期性

12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36

51

8%

预期性

生态环境

13

污水集中处理率

%

60

73

4%

预期性

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1.00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00%

约束性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00%

约束性

16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减排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00%

约束性


第三章  着力先行先试,打造湘赣边区域合作典范

进一步加快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平益高速通车为契机,全力以赴加快高速连接线及沿线建设;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通过改革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发挥龙门连接江西的区位优势,提升城镇竞争力,把人文、生态、自然资源等方面潜力发挥出来,把隐性优势转化为显性生产力,另一方面,赋予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先行区建设机遇,为加快崛起提供重要抓手和强力支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区域合作建设红利,提升镇域发展能级和水平,在平江东北形成新的增长点,对周边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湘赣边区域协调发展起到典范作用。

(一)扩量提质、充分发展。

以融入湘赣边区域为抓手,以特色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转型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为重点,在融合发展中重塑镇域发展动力体系,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彰显发展特色,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侠义气质的逍遥龙门”,成为区域合作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工作上,重点突出“三动三融”:一是主动融入。从规划对接、机制衔接、市场一体等多角度多层次入手,排出计划、排出项目、排出カ量,加大谋划力度、推进力度、直传力度,从能做的事先做起来,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镇上下主动融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的新格局。二是互动融会。积极呼应周边等城市功能调整和产业更新,抓住用好溢出效应,对准大城市新的需求方向精准发力,融入中心城市生产生活和产业分工体系,发现和放大与中心城市利益平衡点,形成互利共贏、互补发展新机制。三是联动融通。着眼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大市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与周边市县横向联合,推进要素、市场、产业、政策、机制等实行单列管理体制。

(二)建立多层次城镇治理体系

构建新型城镇治理结构。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镇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城镇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镇管理体制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城镇治理体系。

积极探索新型城乡社区建设。立足村居自治基础,遵循社区发展规律,对条件成熟的村居,逐步科学合理设置新型城乡社区,让新居民融入社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居民自我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有效衔接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强化社区自我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理顺行政流程和推进电子政务,将政府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延伸至社区、村居。

构建“一张网”基层管理体制。对原有多头管理的公共安全、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网格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多网合一、并网运行的“一张网”基层管理体制,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管理模式,重新梳理基层社会管理单元,整合各单位、各部门的干部全部进网格,坚持定格定人定责,变“基层一根针”为“基层一张网”。

大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强化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整合化综合管理与监督,运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如数字城管、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审批流程、环保监测、突发事件预警、平安城市、社区医疗、治安管理、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城乡规划建设等。

(三)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一户籍管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和公共服务政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规范居住证申领标准,强化居住证的服务保障功能,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培训。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三权”改革,构建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和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三权”确权颁证,尽快将权证发放到人(户),以“精准确权”全面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加快完善“权跟人(户)走”配套制度,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服务平台,激活、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增强“三农”活力,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逐步形成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

(四)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

深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为支撑、国有企业为平台、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编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建立投融资项目清单,明确各类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期限、融资需求。搭建新型融资平台,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任务。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城镇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和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探索设立城镇化建设产业基金。积极争取新型城镇化试点发行企业债的政策支持。

(五)深化市场化取向改革

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切实抓好“个转企、小升规”各项工作,落实和健全“个转企、小升规”后续扶持政策,引导小微企业健全组织结构和改进管理。健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机制,支持民营企业与现代技术、现代金融对接,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引导民营企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拓展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民营企业家队伍素质,建立后备队伍培养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平商、龙商回乡创业环境。

探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建立健全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和指标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投资准入制度,规范产业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建立以空间准入、行业准入和项目准入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准入制度,促进项目向重点产业集中、要素向优质项目集中。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积极谋划、主动融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实施。改善边缘化的区位状况,发挥龙门镇的空间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分工合作、要素自由流通,积极提高对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积极承接文化创意、教育医疗、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乐活农业等精致农业,引进管理理念、人才资源以及创意设计机构,促进产业时尚化、高端化改造。

积极发展“回归经济”。强化产业政策引导、投资环境优化、回归模式创新、信息渠道整合,积极促成在外的龙门企业和平江企业实施产业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科技回归。同时,利用在外龙门人的企业家群体优势、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和信息优势,推动龙门有产品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布局商业网络、产业基地,提高内外资源要素整合能力。

第四章  着力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更开放的视角审视龙门城镇发展,注重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要在城镇形态上出形象,城镇功能上出亮点,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建成主导功能规模合理、设施齐全、生活便捷、环境优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镇。

(一)优化完善龙门规划布局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多规融合”。加强对全镇空间的长期谋划和底线管控,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研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线三条红线。促进龙门产业、人口和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镇空间。以提高增长质量为重点,着力促进存量空间的优化调整,增强城镇集聚辐射功能;突出规划引导,有序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集聚和功能完善。

农业空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适度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特色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严格建设用地管控,优化整合农村居民点,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和农村田园景观。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推进土地整理,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

生态空间。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加强林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服务功能。实行严格的产业和环境准入制度,严控开发活动,控制开发强度。

(二)稳步推进集镇提质改造

“十四五”期间全面提速集镇提质改造工程,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集村居改造,提升城镇形象。严格执行《龙门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有节奏、分阶镇段开展,实现集镇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逐步优化。优先考虑通过改造实现公园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和停车场等市政、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补充和完善。借助平益高速互通的建设契机,对沿线地区进行有机更新,增加公园、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功能为主的各类设施,促进集镇功能复合化发展。结合绿道系统规划实现集镇绿地的整体贯通,形成不同主题特色的公园休闲带。完善集镇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提高集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有序推进集镇内部路网建设,减少断头路现象,狠抓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规范集镇道路停车,确保集镇交通顺畅有序。

完善镇域中心服务职能。结合龙门城镇化进程,高标准推进居住、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保障先行,带动人气集聚。加快建设公园、景观绿带、河道水系建设,加快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打好基础。以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理念推进集镇开发建设,将龙门新城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城市。

(三)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美丽民居。根据“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原则,以重要交通道路沿线为重点,结合农村环境治理,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积极研究对接农村个人建房和老房拆建审批,分批分类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农房改造,加快建设白江村、渔潭村等独具特色的“美丽村居”示范工程,打造出生产、生活、生态完美融合的美丽村居。以“美丽村居”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通讯、供水、数字电视、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大中心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提升农村法治水平。

第五章  着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结合国家、省市县的战略部署,以及我镇实际,通过“修炼内功”与“扩大开放”,面向高端化、融合化,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构建以农旅、文旅融合为支柱,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大平台和特色平台,激发龙门镇的产业发展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精品化开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发展都市农业、提升发展有机农业、联动开发生态休闲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精品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探索精品农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大棚设施蔬菜、绿化苗木种植业。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机器换人”行动,健全质量安全体系,扶持精品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上下游和前后端衔接,通过契约订单、产权联结、股份合作等途径开展合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

转型提升现代有机农业。出台有机产业相关扶持发展政策,实行“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并逐年加大力度,编制出台《龙门镇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对有机农业生产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组织茶叶、蔬菜、药材种植、香菇种养等实用技术免费培训,提升农户种养殖水平。推进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通过种养结合,农林牧副渔合理配置,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作物间的互补共生,形成了减量控害、能源与资源循环、立体农业循环、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种生态循环模式。

鼓励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商贸物流,完善科研、生产、包装、加工、仓储、商贸、物流等农产品产业链。大力发展观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生物保健、展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产品,着力推进平术药材农业生态园等一批农业生态休闲项目建设。结合“互联网+”趋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农村电商创业园或集聚区,拓宽农村电商应用覆盖面,促进特色农产品在线销售。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生产高效发展、生活高品质需求,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旅游业等六大领域,完善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联动发展旅游和健康服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旅游,加快泉水片区风景区深度开发,发展自然观光、登山运动、休闲娱乐等逍遥游产品。依托特色城镇文化创意街区的打造,发展商贸休闲购物体验旅游等。谋划发展一批养生养老项目,促进健康服务业有序发展,唱响逍遥龙门品牌。

重点突破文化创意产业。依托龙门传统侠义文化和红色文化,延展龙门精神内核,构建平江“东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具体侠义龙门文化街区,通过举办“龙门客栈”、“龙门镖局”、“鲤鱼跃龙门”等历史文化元素延展体验活动,打造独特的龙门文化,构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

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合理推进集购物、酒店、办公、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镇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龙门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加快传统市场应用信息化技术及现代经营理念,推动现有市场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个性化定制等电子商务模式,同时完善各类商业网点,促进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便利店、商业特色街等商业设施合理布局,加快农贸综合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集聚平台,加快推进龙门电商创业园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电商企业。强化与行业电商平台的合作,开展在线销售、采购,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积极推进农业电商平台建设,全力推进村淘、村邮购全覆盖,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等,推进专业市场物流资源整合。完善城市配送物流,推进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配送网点、物流配送车辆等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商务。争取引入知名银行、保险公司、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专营机构和分支机构。完善担保制度,加大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发展贸易金融、网络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兴金融。

(四)激发镇域创业创新活力

积极构建新型众创空间和特色小镇。结合小微企业园建设,积极谋划特色小镇,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鼓励企业利用存量楼宇等改造成为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投资与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众创空间,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培育。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交流制度,集聚一批文化创意、农旅融合、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的人才。大力发展人才市场、评价、流动、培训等相关服务,鼓励企业实施人才股权期权激励,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提升龙门人居、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大力实施产业促进六大工程

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大力实施“特色小镇”培育工程、“互联网+”提升、“两产”融合促进、骨干企业“扶优育强”、“招强引优”谋划、“名品名牌”建设等产业促进工程。

“特色小镇”培育工程。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导向,依托龙门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领域,高标准建设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重点培育文创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

“互联网+”升级工程。以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为重点,对现有制造模式进行全面升级。积极发展“互联网+”,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商贸、智慧物流等服务业态。大力实施“电商换市”,引导特色企业,专业市场、商贸经营主体采用电子商务提升产品销售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两个市场”联动。

“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工程。大力推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建设检验检测、技术中介、电子商务、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平台,提高要素集聚能力,增强服务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渔业、农家乐等休闲农业。

骨干企业“扶优育强”工程。围绕新兴产业育大扶强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着力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每年筛选若干高成长后备企业,优先安排项目用地需求,加大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择优选择产品特色鲜明、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培育,扎实开展“个转企”、“小升规”。加快推进一批管理落后、压价竞争、不愿创新、竞争力低的作坊式企业转型,促进其与龙头企业建立起“订单式”协作配套关系,发展成为专业化分工明显、特色化经营的中小企业。

“招强引优”谋划工程。与发达地区以及大集团、大企业合作,进行集中投资,连片开发,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承接先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推广以商招商、代理中介招商、展会展示招商等新招商模式。

“名品名牌”建设工程。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机器换人”,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和名牌产品。

第六章  着力共建共享,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十四五”期间注重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坚持需求导向,做好供给侧改革,全力实现“文化特色化、教育现代化、健康管理系统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满足龙门群众更多更高的需求。

(一)增强文化事业特色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龙门“敢为人先、仗义侠义”的精神,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深化“五美”建设活动,大力实施“文明共建共享”提升工程。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开展居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春泥计划”,推进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户、文明村居、文明单位等文明创建细胞工程,组织评议“身边不文明行为”,探索建立可持续的文明劝导员长效机制,落实共建责任,形成共建合力。积极开展精神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

加快完善龙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龙门文化中心、“一井三将军”故居等工程,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惠民体系,鼓励群众自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繁荣规范文化市场,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进城乡文化市场均衡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内容丰富的市场文化体系。

(二)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健康稳步发展学前教育。加速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不断强化等级评价机制,大力推动幼儿园的标准化进程,重视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名园+新园”、“名园+弱园”的集团办园模式,发挥示范园在教研、科研、课程建设及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着力推进校网布局调整,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全镇优秀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探索适合外来常住人口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办法和模式,完善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巩固外来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纳入正常的教育管理和督导范围。

统筹扩大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社区学校规范化建设,以成人教育为重点,针对在职从业人员、家庭妇女、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人和外来人群等重点人群,积极开展特色教育培训。以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转产转业培训等。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市民、职工的需求,采用市场化、社会化的办学培训方式,促进成人教育社会化。

(三)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卫生财政投入,尽早解决医疗用房、医疗设备等问题,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与县级医院建立医联体、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加快形成“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加快龙门卫生院扩建工程以及、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探索新的办院体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院改革。规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推进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重视体育事业发展。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所设施。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荒地、闲置地等用于体育健身场所,鼓励社会建设小型化、多样的活动场所。在三十都村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各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单项协会或行业协会,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多样性群众体育活动。逐步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强化计生服务站体系建设,落实“优生两免”政策,推进“优生优育优教”宣传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重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四)完善就业创业体系

构建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并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的就业帮扶,争取全镇全部社区(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管理所作用,加强基层村(居)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并推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社保信息化建设。重点依托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招聘工作。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鼓励多方参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提高职工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多元化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实现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全覆盖,并根据全省相关要求逐年提高补助标准。

统筹救助体系。结合省、市、县困难群众救助办法精神,强化政策衔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和物价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加大对因灾因病致贫对象的帮扶。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社区慈善工作服务站点,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巢化”问题,实现“老有颐养”。“十四五”时期龙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统筹、整合资源”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020年争取实现城镇15分钟,农村区20分钟的居家养老服务圈,稳步提高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比例等指标。

(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强化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建设。理顺乡镇、村关系,健全农村新社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大调解体系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推进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依法整治“盗抢骗”、“黄赌毒”等突出治安问题,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推进“平安龙门”建设。

大力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问题处置力度,加强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管理,严厉打击“逃废债”和恶意欠薪行为,切实维护经济秩序稳定。建立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管理,深化“两化一网”建设,大力排查整治各领域安全事故隐患。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深入开展“同心同行”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决策、执法的程序和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全面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健全调解、仲裁、裁决、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 推进村级组织治理法治化。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促进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广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职能作用,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服务供给机制,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基层法律服务业规范发展。

第七章  着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龙门

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大老城和农村区域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污染防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三生”融合,建设美丽龙门。

(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依托龙门“山、河、田、湖、草”的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功能区域等,打造田园小镇。

保护农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发展生态林业、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强对耕地、水网河道的保护,防止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构筑道路河流两侧的交织绿化网。围绕道路绿化、河流水系,重点建设龙石公路、平益高速互通、S308省道沿线等道路景观防护林廊道,实施龙门绿化景观工程,构成绿色景观网络。

推进生态“多点”建设。以农旅融合、人居环境示范村为生态资源依托,重点建设渣坪、渔潭、枫树、银子等生态区域。

(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深入实施“四水治理”。加大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提升河网水质,消灭垃圾河、整治黑臭河段。加大重点行业和农业面源污染、污水整治力度。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和达标排放,增设城镇污水管网、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小区纳管改造,注重入户管网建设,确保做到污水应收尽收,全面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推进排涝水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汨罗江境域河道排涝工程。全力治理禽畜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全面推进治气治霾。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控制城市灰霾等大气污染问题,实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机动车尾气、各类扬尘、餐饮业油烟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加强机动车排气监管,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加强城市扬尘和烟尘防治,严格控制施工、道路扬尘污染,控制餐饮油烟和装修干洗废气污染。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镇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排查整治涉安全隐患、涉污、涉违、涉危、涉乱的生产加工经营单位。深入开展“四边三化”行动,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城乡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生态美丽示范路”工程。

(三)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坚持“双控”要求,加强能耗总量监管,抓好重点社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加快构建高效安全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优水优用、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强化中水回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创建节水型企业。实施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改造计划,在市政路灯等用电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灯、LED节能灯等。

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开发。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和重要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大力推进“空间换地”,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提高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动态监控数据库,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

(四)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成中水回用、伴生资源和固废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网络,着力构建产业“共生体系”。大力推广废水、污泥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技术,加快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动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大力推进镇域低碳发展,建立低碳交流平台,积极创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示范社区,鼓励低碳办公,发展低碳建筑,应用低碳技术。积极推广新能源公共汽车,鼓励居民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结合城市绿化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绿道慢行交通体系。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生态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严守生态红线、总量减排、准入门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提高绿色考评权重。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工作,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建立以环境损害赔偿为基础的环境污染责任追究体系。

第八章  着力有效投资,增强发展新动能

以“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促发展”为原则,围绕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公共基础设施等薄弱领域,强调提前谋划和精准发力,强化土地、资金、能源、水资源等要素支撑,实施“十大项目”,撬动百亿投资,增强龙门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基石和标杆作用,实施“十大项目”,撬动“百亿投资”。规划项目320个,其中重点项目12个,“十四五”计划投资60亿元。

1、产业升级项目

“十四五”规划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2亿元。主要实施      等项目。

2、基础设施项目

“十四五”规划项目120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实施一批综合交通项目 。

3、人居环境项目

“十四五”规划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实施一批生态环保项目,环保设计建设项目。

4、社会事业项目

“十四五”规划项目62个,计划总投资15亿元。主要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化项目,主要包括学校扩建、中心医院扩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

(二)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围垦土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积极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山坡地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行“零增地”技改,实施土地专项清理,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实施旧村改造规划,提倡农民相对集中建房。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建设工程的土地计划指标,争取全县统筹土地指标的充分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服务环境,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多领域的招商引资活动,加强对国内大型企业的招商。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建立投融资项目清单,发挥民间资本充裕、龙商回归优势,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完善政企银合作平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融资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

强化能源保障。进一步完善输变电网络,积极推进集镇电缆敷设工程。继续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使用,健全能源技术推广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天然气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天然气加气站和分布式能源,有序推进城镇天然气输配管网工程,建设龙门村级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等综合环保项目。

强化水资源保障。继续推进取水实时监控系统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通过有效增加供水、中水回用等手段优化水源配置,提高城镇供水的保证率。完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龙门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与水生态系统保护,深入推进“四水治理”,强化河道的水生态建设。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龙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保障规划的有序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履行党的领导和政府的职责,需强化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完善规划的实施机制。

(一)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深化镇村党委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党建示范点、星级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优化领导干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发展规划体系。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由镇政府确定和落实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各单位、部门、村(社区)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具体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以专项规划作为政府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加强规划分解落实。规划正式颁布后,科学分解落实五年规划目标任务,提出年度实施任务并依次编制年度计划,把对政府具有约束力的事项分解落实到各单位、部门、村(社区),将规划主要指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到工作实绩的量化考核中,增强可操作性,确保规划任务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

完善规划评估考核。全面推进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坚持人大、政协的监督与指导,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加大规划实施宣传。充分利用龙门镇门户网站、村级宣传栏等多种媒介渠道,将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公布,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更多的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推进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