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镇加快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的期盼。深刻认识上塔市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以及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上塔市镇建设“生态宜居城、边贸特色镇”,实现转型升级与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上塔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奠定的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镇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打造省际边界强镇”的总体目标,积极参与通城、平江、修水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省界市场建设、路网联通、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着力实施“产业强镇、生态立镇、项目兴镇、生态惠民”战略,全力抓好精准扶贫、产业转型、集镇建设、生态保护、农村改革、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千帆竞发的态势中抢占先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实现同步提升。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GDP)10亿元,增长20%;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0.2亿元,增长3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亿元,增长20%;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10%增长到2020年的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10000元增长为2020年的14000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000元增长为2020年的10000元,年均保持10%的增长。农村集体总资产6亿元,增长10%;农村集体纯收入0.08亿元,增长1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有效增强。
精准扶贫卓有成效。在《平江精准扶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指导下,强化镇村两级联动指挥体系的调度协调,夯实各级帮扶责任,确保脱贫任务落实到人、脱贫措施细化到户、脱贫实效精准量化。严格落实各级相关政策文件,推行“三重三动”产业扶贫机制,开展生态公益脱贫行动,强力推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开展“双带双心”党建扶贫行动,多维度统筹推进精准扶贫。有效整合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涉农资金560万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06.3万元,易地搬迁247户919人,向247名贫困对象落实政策补助,社会扶贫累计帮扶困难对象165人次,成功实现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1170户4506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十三五”末期的14.6%降低至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经济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转变。进一步稳定优质粮食生产,种植生态优质水稻8000亩,积极推进特色林果基地、规模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大力发展黄桃、茶叶、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累计建设畜禽养殖场(合作社)19个和基地2个、生态休闲农家乐10个,发展有机茶叶基地2000亩,有机蔬菜5000亩,楠竹1000亩,培育形成精细蔬菜、经济林果、优良畜禽、乡村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边界商贸物流加快发展步伐,湘艺牡丹园、金星居委会、湘鄂边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的建设,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着全镇商贸物流业的不断扩大。十三五期内,现代服务业在一、二、三产业占比历史性取得第一。大力实施“旅游强镇”战略,以县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以黄泥湾为大屋、张师山、石头河等景点为主导,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色旅游景点建设,深入挖掘上塔市镇历史文化典故,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城镇建设扎实推进。主动融入边界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2.4亿元。集镇扩容面积0.5平方公里,完成10条村级主干公路18公里的拓宽改造,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对镇级、村极及主干公路实行了亮化、绿化工程,新建村组服务中心7个,基本实现镇、村都有公共文化广场,有便民服务中心,2个中心村建成五保之家。加大对水、电、通讯、油、气和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市功能配套不断优化。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生态保护稳步推进。全面开展非法畜禽养殖业、违法用地、卫生死角等专项整治,新建集体污水处理厂,大力加强水域面源清理和截污管网建设,完成空心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生活垃圾达到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三级管理网络。面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大力推广无毒高效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集中处置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强了对河道、沟渠、山塘、公路的垃圾清理保洁,严格拆违控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河道全面巡查制度,大力开展河道管理,严禁婚丧喜庆燃放烟花鞭炮,大力推行村级禁葬区和建立公墓安葬制度,建立了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由2015年的50%增长为2020年的100%,农村人畜安全饮水达标率由2015的30%增长为2020年的100%,森林蓄积量,由2015年的40000立方米,增长为2020年的80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0%,增长为2020年的80%。达标排放率由2015年的50%,达到2019年12月30日的90%。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巩固生态优势的同时,为上塔市镇做好“生态+”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产业与环境互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整合和管理涉农资金,加强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工作,强化土地整理,加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度,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做好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所有村(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49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1个。大力发展“1+N”都市农业,逐步形成以“土地集约、田园优美、特色鲜明”为标志的农业发展格局。
民生福祉有效改善。过去5年,上塔市镇追寻民意所向,呼应群众关切,着力改善民生,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的项目实施举措不断细化,实现了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完成上塔市镇中心学校体育运动场、上塔市镇中心幼儿园、上塔市镇卫生综合服务大楼等项目的建设。对全镇村级危房、土坯房进行维修改造。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劳动力就业培训。全镇确定供养五保对象146人,人均标准达到5800元,新农合和新农保覆盖率达到100%,做到应保尽保。所有村居都建立了村级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每年开展了送戏下乡活动、两癌排查工作、居民健康知识讲座等,镇诗联圆满换届。深化平安上塔市建设,实现治安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促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依然不合理,产业发展后劲不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三农”问题仍有不少深层次矛盾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引起重视并切实予以研究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面临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新要求的新时期。同时,随着国家、省、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合作、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的创新动能将进一步提升,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镇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困难亟待克服。
具备的优势:
区域节点优势。我镇地处平江县北部,东、南与平江县南江镇交界,西、北与湖北省通城县毗邻,是平江县的北大门。近年随着通平高速贯通衔接,我镇必将成为湖北—湖南发展轴线上重要的节点,接受来自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经济圈、长岳协同一体化发展外溢的效应日益明显。我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中规划构建重现上塔市镇商贾云集的“复兴之路”,也为我镇打造“边界贸易节点镇”提供了重要支撑。
环境资源优势。上塔市镇处于国家长江经济带“绿心”幕阜山区,受天岳幕阜旅游开发带动辐射带动,境内“二山一水”不仅风光旖旎,而且传说颇多。“二山”指冬桃山与张师山,“一水”指昌江水。“昌江二十五里水不响”“冬桃美景似松华,一望平通眼界奢;圣意青竹亭台扫,悬崖丹罩白云遮。撑天玉笋堪长度,立地石锅月映斜”。小坪村的石头河蜿蜒曲折,夹岸青山苍翠,是夏天避暑圣地。传统村落黄泥湾大屋雕梁画栋,保存完好。自然风光优美、河流水道汇聚、人文底蕴深厚,这些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生态环境,必将为人民提供一个优质的宜居环境,也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产业升级优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重点逐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贸业等方面倾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我镇明确“边界贸易、文旅融合”产业为发展重点,并着力将“边界贸易、文旅融合”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十四五”乃至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成功集聚了一批相关的项目,在产业体系建设、资源集聚等方面正逐步缩小与发达镇的差距,为我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政策红利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速度换档、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正加速形成。中央、省、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通平修次区域合作、湘赣边合作等作出多项重大战略部署,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更多的政策、资金、资源正逐步向革命老区倾斜,有利于推进规划调整、统筹开发、产业招引以及生态修复,必将对我镇新一轮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面临的挑战:
产业体系滞后。我镇过往发展形成以传统农业、畜牧业、贸易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致使我镇GDP增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近年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不景气,旅游等产业与周边地区争夺优质项目加剧,新项目有待落地,新产业有待培育,传统产业有待调整和升级,产业体系亟待重构。
城镇配套欠缺。我镇集镇规划体系不完善,控规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地块规划不适应新项目落地需求。交通设施、公共平台、金融服务等综合环境比较滞后。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违法用地等制约发展的不协调因素依然存在,环境治理的任务仍较繁重,新型城镇化建设、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统筹成效未如理想,项目用地办证手续繁琐,严重制约意向项目招引和落户项目建设。
治理压力较大。我镇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利益调整期,适应新形势的治理机制、工作体系和措施手段有待完善,社会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还需增强。同时,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我镇财政基础薄弱、增收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更优的医疗服务、更好的教学资源、更安心的养老环境、更多的就业选择”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愿望。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要求,立足上塔市发展实际,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和谐兴镇”战略,“城乡融合+三产带动”发展,分类推进“红色领航+绿色发展”“产业引领+生态宜居”,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镇的新征程。
二、发展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与发展主线,“十四五”期间上塔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突出绿色增长。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打造复合型旅游中心,实现生态立镇的品牌效应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县对外开放战略,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对接长沙、岳阳、通城,加强区域合作,在产业链配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事业帮扶共享等方面加强协作,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在开放融合中实现“精明增长”。
突出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构建环境优、机制好、活力强、效率高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突出协调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市格局,完善集镇功能,促进城镇更新,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方位提升城镇建设品质。推进镇村均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基础设施对接、资源共享的市场机制和扶持机制,着力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
突出改革共享。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提高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上塔市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和谐兴镇”战略,以“打造区域特色重镇,建成和谐秀美家园”为发展目标,统筹做好产业转型、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区域特色重镇。充分发挥我镇作为我县北大门,联通湖南湖北两省,S11贯穿全境,G106境内长达8公里,黄花机场、长沙高铁站、城陵矶港口抵镇中心仅需90分钟车程的的区域优势,有序推进集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镇区功能,强化镇区承载能力,打造“平江县乃至湘北地区区域特色重镇”。
和谐秀美家园。充分发挥我镇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区域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成功引进和培育一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平台,构建环境优、机制好、活力强、效率高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开发建设一批新型旅游的骨干项目和基础设施,旅游品牌效应显现,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体系更加高效,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基本形成。
第三章 重构产业体系 建设边界
特色小镇
突出产业发展导向,抓好产业布局,将农文旅商融合产业打造成为上塔市镇“十四五”新的支柱产业。
一、明确产业导向,打造特色产业小镇
紧跟产业更新、经济转型的机遇,明确产业定位,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新业态为主的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中的规模农业、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为核心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挖掘我镇比较独特的农林牧渔产品,同时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九岭抗战革命遗址丰富的优势,走“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的路子,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叫得响的“红色记忆”品牌。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分类施治,重点开发小坪村(石头河以及周边村),定位“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模式,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深度开发农家饭庄和农事体验旅游、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产业,辐射平江及周边县市。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运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特色小镇的辅助产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现实,重现历史上有名的上塔市,商贾云集,商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特色小镇。
二、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推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智力资本、土地资本、环境资本、文化资本等融合创新,加强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营造出接近发达镇、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重大平台、优秀人才汇聚上塔市、扎根上塔市。以集镇为核心区域承载发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我镇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优势,吸纳和承接产业项目落地。深入挖掘整理得胜村以及周边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平江革命“井冈山”——平江县抗战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平江县革命武装抗战医院纪念馆(上塔市镇红色文化纪念馆),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红色记忆”教育基地。开发小坪村(石头河)以及周边村,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兼顾农家饭庄和农事体验旅游、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产业,辐射平江及周边县市。在冬桃山附近村落以传说为契机,带动黄桃种植等林地经济,联星村以红薯种植加工为基础生产特色红薯粉条,龙头村以高山有机茶带民致富增收。以文化创意为主题,引进一批文化创意项目落户集镇,提供吸引人们文化娱乐休闲的服务,进一步推动边界商贸产业的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抓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整合产业发展空间,承接发展一批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大力实施产业+战略,农业+、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构建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坚持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并重,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培育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能级、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使服务业成为我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抢抓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变革机遇,以电商产业为突破口带动大数据、物流配送、国际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鼓励规范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做大做强电商产业。发挥生态环境和水乡文化特色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和康养服务业,聚焦服务消费人气,拓展服务消费链。大力发展创新设计、新兴传媒、艺术创作、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积极培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健康、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需求,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准的要求,大力整合农地、农业资源,发展融经济、生态、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积极鼓励农业设施向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文化创意田野,推进黄桃、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休闲采摘,着力将农田保护区打造成以农业种植、农业观光、生态休闲、农耕科普、农产品采摘为主的都市田园。
第四章 实施招企引客 打造复合型
旅游中心
以建设边界特色小镇为契机,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统筹零散旅游资源,健全旅游服务配套,树立旅游文化品牌,积极打造复合型旅游中心,全面带动客流、物流、资金流集聚。
一、整合旅游资源
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抓好旅游产业发展,编制《上塔市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目录,提高资源开发的科学性、特色性和针对性。坚持“大手笔描绘、大资金投入、大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加大对传统美食、乡俗文化、人文景点、生态湿地、都市农业、文化遗产、艺术创作等零散旅游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体设计、包装、推广、营销和服务,形成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结合城市更新与产业置换,形成集文化创意、艺术展演、历史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景区,增强边界小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工程,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创意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积极扶持旅游餐饮、旅游客栈、旅游客运、旅游商品等特色中小企业发展,引进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演艺、旅游培训等专业机构,串联整合旅游全产业链资源,实现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健全旅游配套
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便捷、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完善旅游交通配套,依托交通站点、高速公路、主干道路等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快速联动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辖区景点与集散枢纽的无缝对接。推动石头河周边区域农家客栈、家庭农场及特色民宿发展,为八方游客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完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旅游APP等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景点介绍、行程规划、智能导游、体验分享、在线预订等便捷服务。充分依托电商平台和O2O模式,开拓电商购物旅游。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孵化基地、创作基地和科研机构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加快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鼓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产权交易等机构为旅游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争取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企业和项目,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三、打造旅游品牌
充分利用我镇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十大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城镇形象。一是依托九岭抗战革命遗址等革命旧址,打造“平江“井冈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品牌;二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水果采摘等农事体验,打造“农业休闲游”品牌;三是依托黄泥湾大屋、诗社、舞蹈队等引导开展“全民玩艺”活动,打造“文化创意游”品牌;四是依托石头河等项目,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品牌。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宣传推广,通过参加旅游推介会等,全面展示上塔市镇旅游品牌,努力打造成湖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
第五章 提高集镇品质 构建美丽小镇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围绕建设“区域特色重镇,和谐秀美家园”的目标,优化发展空间,完善服务功能,美化城乡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城。
一、优化城镇规划布局
抓住全县“三规合一”机遇,全力抓好各类规划调整,逐步构建“一中心三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中心组团定位为城镇发展核心服务区,包括金星居委会、红霞居委会等区域,重点加强金星居委会周边开发,着力打造成为全镇行政、教育、文化和商贸中心。东北组团定位为红色革命和民俗文化传承集聚区,包括九岭、得胜村、黄泥湾大屋等区域,重点发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东南组团定位为民俗休闲度假区,包括小坪村、龙头村等区域,重点推进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着力打造成为湖南省旅游目的地。北部组团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冬桃村、黄泥湾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水果采摘等农事体验,打造“农业休闲游”品牌。
二、强化城镇服务功能
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干线、慢行交通为补充,完善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宽带互联网络、无线互联网络、感知物联网相互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截污管网体系,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90%以上,镇中心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覆盖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升城镇防洪防灾应急能力。推进输配电网、输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能源安全保障。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污水治理、景观营造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三、净化城镇生态环境
实施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城镇风景园林建设,重点抓好城镇垂直绿化、精细绿化,大力建设镇村小公园、居住区小花园,选择一批城镇主干道或公共绿地,集中成片栽植特色花木,实现四季有鲜花、百步见绿荫。实施天蓝、水净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控,狠抓尾气、扬尘和油烟等专项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让市民望得见蓝天白云、呼吸到清新空气。加快重点流域、河道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重塑水清、岸绿、景美的风貌。做好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实施治乱、理序工程,加强对建筑、交通、市场监督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大力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努力实现城镇秩序和市容市貌的大改观。
四、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以特色村居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沿河、沿路环境整治和景观营造,形成生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产业特色鲜明的乡村风情带。加强以水、田、路为重点的综合规划,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村庄建设和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鼓励农村发展原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多样化非农生态产业,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传承乡村淳厚民风,加强乡村文化挖掘保护和民间曲艺社建设,鼓励农村积极利用生态、环境、文化等资源经营田园旅舍、休闲餐饮、艺术创作室等特色项目,实现个性发展,提升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宜居宜游、绿色文明的“美丽乡村”。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活力小镇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行政办事效能,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和公布镇政府权责清单,推行部门职责清单,实施重大事项、重点项目清单式管理,实行工作通报提醒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管理。推进网上办事大厅村居点建设,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支持集体经济以土地、物业或自有资金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型经济和稳健投资型经济。系统谋划、创新设计并积极推进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试点,集成镇村资源,对接市场运作,引入专业团队,拓展增收渠道,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和保值增值能力。探索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加强农村集体债权债务管理,全面实行村级预算管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三、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
按照优化格局、调整结构、统筹整合、节约集约的原则,推动实施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推进土地征收和补偿安置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优化土地统筹开发与利益平衡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规划统筹和建设用地整理,推进“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理顺土地利用的顶层设计。实施“地块项目准入权垄断、地块开发收益权共享”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开发效益。支持孵化器物业产权分割、分层出售,推动镇内企业研发中心的集中布局,打造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建设创新城市。
第七章 推进公平共享 构建幸福小镇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公共文化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持续保障上塔市镇参加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各种临时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以养老、助残、救孤、扶贫、济困为重点,逐步构建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为补充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实施精准帮扶战略,用好县在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倾斜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镇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努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村(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慈善组织培育,创新慈善项目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惠及全镇、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慈善捐助体系。
二、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实施健康上塔工程,落实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推动上塔市医院公立医院改革,稳步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完善村(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形成首诊在村(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村(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改善上塔市医院办医条件,筹建疾控中心大楼,适时调整和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和完善医疗服务内容。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构建职业卫生全面防控体系,加强职业病、重点地方病、慢性病、重大疫情防控防治,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推进教育高位发展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通过将集体办园改制公办园、扩容公办学校、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等方式,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加学位资源配置供给,让更多上塔市人享受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红利。促进教育优质发展,深入贯彻“打造上塔市智慧教育”战略,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开发微班会课、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课程资源,创新“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实施在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协同式网络教研方式,搭建教科研信息互动、成果共享平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等级学校创评,加强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帮助民办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特色发展,推进“一校一品牌”特色建设,聘请教育专家或社会专业机构加强指导策划,着力打造一批学校特色项目、优势品牌和特色校园文化。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三创”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坚持教育与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促进全民就业创业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创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制,广泛运用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扶持初创企业经营者和优秀创业项目发展,打造“一站式”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资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与企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规范的职业技能实训,扩大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就业,通过落实企业岗位培训补贴、企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补贴、设立“村民车间”等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促进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和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工程,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塑造文化品牌工程,推进诗社、曲艺文化等文化品牌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供给能力。整合各类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发展。保护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推进黄泥湾等文化区域改造,积极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载体,丰富城镇文化元素。推动文化创意、文化交易和文化旅游等产业的集聚,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深度拓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整治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带动全民身体素质提升。
第八章 坚持依法治理 构建和谐小镇
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为基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民主法制进程,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优化社会人口管理,建设更加有序、更加和谐的新上塔市镇。
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着力构筑社会环境城乡合治、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公共服务政社联治、矛盾冲突依法综治的基层善治格局。实行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机制,探索建立全面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以人、屋、车、场、网等管理要素为重点,着重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集中地、外籍人员聚居地等关键区域管理,努力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稳妥开展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改革,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本土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社会服务专业水平。
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突出公务员、行政干部、青少年学生、村(居)民等重点普法对象,提高全民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促进自觉守法和依法办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公益法治广告、漫画等法治作品的创作与宣传,推动形成依靠法律、尊重法律的社会潮流。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法律服务直通车”制度,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建立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组织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深化平安上塔市建设,加快社会治安资源整合,加强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等基础工作,全面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村(社区)防控网、行业防控网、治安巡防网、视频监控网、群防群治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等“六张网”建设,构建“信息灵敏、反应迅速、防控严密、打击精准”的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治安重点区域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全面推行阳光信访,落实及时就地化解责任,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完善矛盾调处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日排查、周研判、月分析”和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工作制度,切实将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安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消防“网格化”管理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工作,深化村(社区)消防安全多户联防机制,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交通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加强应急指挥综合平台建设,强化应急救援演练,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应急教育培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提升规划实施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本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重要地位,加强与县总体规划的衔接,积极争取将镇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纳入市、县的规划,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细化任务分解,针对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认真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部门、工作责任和时间节点,保证本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强化要素保障,优先保障高端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用地需求和能源需求,鼓励实行PPP投融资模式,探索科学用地方式和弹性供地机制,抓好水电油气的科学调度和运行监管,全面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
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引进和培育一批前景好、规模大、后劲足的重大产业项目,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保障重大项目梯度供给,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机制,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和服务重大项目保障机制,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排除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确保重大项目早日动工、早日投产、早日达效。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范重大项目建设的计划制定、职责分工、项目管理、保障措施、奖惩考核,落实项目法人、预算评审、招标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竣工审计等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施工安全监管,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质量。
三、加强规划监督实施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镇人大报告、向社会公示,多渠道、多方式征集公众对促进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保证规划严格有效实施。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规划前期评估、中期评估与后期评估相衔接,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配套,政府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规划评估体系,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严格根据评估结果,按照“动态调整、滚动修正”的原则科学调整修订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全面推进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公开,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规划实施,不断增强公众的规划意识,提高公众维护规划、执行规划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