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九老会

来源:平江职校 2014-12-16 00:00
| | | |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崇尚儒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但封建专制统治的桎梏,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文人,终于放弃仕途,转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隐山遁水便成为一种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化行为。“九老会”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表现。

    “九老会”的始作俑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停官致仕”隐居在河南洛阳龙门山之东的香山,与胡杲、吉呅、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僧人如满等结为“九老会”。这些老人,退身隐居,远离世俗,忘情山水。“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居易诗)
后代模仿白居易做法的很多,如北宋元丰五年(1082),文彦博就仿此成立“洛社耆英会”。平江的“九老会”也是仿白居易的“九老会”成立的。

    平江历史上有三个“九老会”,其中以宋末元初由鲁仕能、吴釿发起成立的“九老会”最为著名。

    宋代“九老会”由九位老人组成,这九位老人是鲁仕能、吴釿、邓希恕、鲁仕行、方采、张万全、李绍春、罗太岊、罗太亨。

    九老中年龄最大的是吴釿。吴釿,字振道,是吴雄的儿子,有良好的家庭教育,1257年中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初授池州石埭县令,后因政绩突出,官至户部郎。元灭南宋,吴釿辞官回到老家平江东乡。

    鲁仕能是九老中的核心人物。因居住在宝潭,当时学界均称他为宝潭先生。年轻时,鲁仕能师从江西余干饶鲁,淳熙四年(1245)中进士,初授桃源县尉,后调湖北监利任县令。在沅州任录事参军时,鲁仕能负责管理后勤军需。与州帅吕某发生摩擦,被吕某诬陷,并被罢职。直到六年后,吕某死时才平反昭雪。但自此无意仕途,退归家乡平江隐居。

    公元1278年,退隐在家的鲁仕能、吴釿邀集学宾鲁仕行、逸士方采、白鹿洞讲书邓希恕、武昌张万全、江夏(湖北)李绍春七人,在县东道岩(今木金乡后岩村)葆真观,将所赋诗句和各各自姓名刻在岩石上(后为平江古迹“九老题名石”)。第二年,鲁仕能又邀罗孝芬的两个孙子罗太岊、罗太亨二人,成立了“九老会”。

    每年金菊盛开、芙蓉焕彩的时候,九位老人便选择平江有名的山水胜地,由其中一位老人做东,“更迭主会”,各人吟诗联句,共进行了十二年。他们所吟的诗句中,刻于道岩的有下面几联:

万劫灰中存世界,千层浪里惜儒珍。(鲁仕能)

阮籍摩挲青眼旧,邹阳感慨白头新。(吴釿)

龟鹤与文同寿耉,貂禅相映半时贤。(邓希恕)

象绘耆英希五老,鹤归华表认千年。(李绍春)

青丝不改衣冠旧,黄道从教日月新。(罗太岊)

乍接笑言浑是梦,相看颜貌老于年。(张万全)

且追白社为耆会,纵买黄金肯少年。(罗太亨)

    公元1285年,85岁的吴釿去世。四年后,鲁仕能也离开了人间。随着两位核心人物的逝去,“九老会”也便解散了。九老中最年轻的罗太亨在“九老会”后,满怀感慨地写下了这样一联:

    势利朋侪随处有,诗章我辈逐年无。

    “九老会”刚成立的那年,鲁仕能73岁,吴釿78岁,鲁仕行77岁,方采69岁,邓希恕77岁,李绍春69岁,张万全67岁,罗太岊62岁,罗太亨60岁,九人年龄加起来是632岁。

    大约六百年后,清同治十年(1872)九月,李次青仿宋代“九老会”的故事,召集余士镜、朱光瑞、李汉章、方儒照、周圭、钟昌勤、黄益杰、张岳龄、凌文奎九人,在道岩葆真观“赋诗记事”。其时,余士镜74岁,朱光瑞72岁,李汉章71岁,方儒照67岁,周奎和钟昌勤均为64岁,黄益杰63岁,张岳龄54岁,凌文魁52岁,他们九人加上时年51岁的李次青岁数,刚好也是632岁,与宋代九位老人的年龄相等。这也是一种巧合吧,不过,“宋九老”是九人,“清九老”是十人。

    民国时期,当地又有人发起成立九老会,但因有人阻扰,便不了了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