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平江县人民政府 2023-12-21 16:20
| | | |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平江高新区管委会,县直各单位,驻平单位:

  《平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平江县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0日   


平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贯彻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根据《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湘政发〔2022〕19号)、《岳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岳政发〔2023〕3号)等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市委、市政府“三区一中心”建设目标,在全力推进“生态优先、产业引领、城乡统筹、开放崛起”四大发展战略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总体部署、分类施策,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双轮驱动、两手发力,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原则,以全县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核心目标,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助力建设绿色高质量的“一城四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平江生态文明新篇章。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结构低碳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企业用能效率稳步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新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升,比例达到20%左右,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左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6.8%左右,森林蓄积量不低于1100万立方米。

  到2030年,全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主导产业全面完成绿色提质升级,低碳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壮大,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熟完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比重达到25%左右,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力争达到6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1100万立方米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1. 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食品加工、云母、油茶、茶叶、中药材等重点行业实施“一行一策”清洁生产行动。以平江酱干、辣条、面筋食品等休闲食品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两化融合”,支持食品加工企业打造智能车间,促进产业链协同互补,创建“中国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以云母绝缘新材料、高效特级云母系列产品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云母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推动云母企业实施节能技改,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水耗,推进云母制品企业合理提高废渣掺烧比例,促进云母企业集群式发展,打造“中国云母制品之都”。大力推广油茶林、茶叶林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种植,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扩大地理标志基地规模,实现高质量油茶林、茶叶林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推动油茶加工龙头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打造数字化车间,创建“绿色工厂”。以规模化种植为引领,构建高品质平江白术、黄精、银花、吴茱萸、杜仲等中药材“有序、安全、见效”生产体系,打造优势品种种植、产地初加工和精加工全产业链。建立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平江优质农产品溯源体系,合力打造平江“生态产品”地域品牌。到2025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科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局、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快培育低碳新兴产业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依靠市场力量形成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为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腾挪空间。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以新型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为主的电子信息基础产业,积极引入电子电器行业领军企业。围绕石膏产业培育建设新型建材产业链,重点支持菌型石膏板、环保净化型石膏板、高强防火全能型石膏板等新型石膏板材发展。拓展工艺类石膏产品生产空间,打造“中国·艺术石膏之乡”。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培育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加快数字经济与低碳新兴产业的融合。建立乡村振兴示范村电商网店,积极开展抖音直播等新兴销售模式。依托平江丰富的红色、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培育“生态+”“健康+”产业,大力推进“茶旅”“药旅”等文化生态旅游和康养发展,打造茶旅特色文化小镇和康养基地。(科工信局牵头,发改局、商务粮食局、文旅广体局、农业农村局、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1. 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筑牢能源安全供应保障底线,发展高效清洁火电。依托浩吉铁路煤运专线,谋划推动建设华电二期2×100万千瓦项目,新增机组设计煤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实现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打造行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国家示范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淘汰整合区域内落后砖窑产能,推动烧结砖行业采用生物质、天然气、碳化污泥等多样化燃料替代煤炭。严格实施燃煤锅炉管控,持续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进一步减少散煤消费。到2025年,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电行业,力争煤炭消费总量和岳阳市同步达峰。(发改局牵头,科工信局、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高新区管委会、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拓源增效”为导向,大力发展太阳能,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开发模式。重点在园区厂房、大型场馆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推动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建设。创新农光互补方式,依托平江生态种植基地,探索开展白术、艾叶、金银花等种植基地与光伏建设的深度融合,系统推进集中式光伏建设。优化提升中小水电开发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小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全面开展绿色小水电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平江县市政污泥与生活(餐厨)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沼气综合利用,加快生物质能锅炉增效改造,鼓励发展生物质集中供热。探索发展小型生态能源电站,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减排共赢。推动条件适宜区域适时开展新型风电项目建设,探索微风发电技术合理应用。到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20万千瓦。(发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有序拓展天然气消费应用

  深入推进“气化平江”工程,完善城乡天然气输配管网,保障天然气持续稳定供应。扩大工商业用气规模,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城镇居民气化水平。到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管网建设,城镇燃气管网覆盖率达到90%,天然气消费显著提升,城区居民、商业等天然气使用率达到80%。(城管局牵头,发改局、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合理调控成品油消费增量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原则,合理调节成品油消费结构,完善成品油储运体系,推进加油站点布局优化和改造升级,加快油品消费清洁替代和能效提升,因地制宜推进生物柴油等替代传统燃油。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鼓励全县客运、货运燃油汽车向电动、混动汽车升级换代,减少交通领域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十四五”期间,油品消费增速基本稳定。到2030年,力争成品油消费量达到峰值。(商务粮食局牵头,交通运输局、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现代化智慧电网,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全面推进电网升级改造,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依托平江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积极推进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选址和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优化中低压网架结构,全面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着力打造能源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大力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改造。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鼓励园区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建设智慧微网。到2025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96%以上,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5%以上。到2030年,弃风弃光率小于5%。(发改局牵头,水利局、科工信局、高新区管委会、国网平江县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能源消费利用效率

  1. 严格能源消费管理制度

  落实节约优先方针,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统筹协调污染物减排和碳排放控制,优化水、气、土、固废等重点要素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目标任务的衔接。加强用能预算管理与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的衔接,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和精细化管控。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发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科工信局、住建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全面深化节能降耗挖潜

  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用能设备,积极推动变压器、电机、水泵、工业锅炉、制冷、照明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改造,以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能效2级),并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能效1级)。推广应用永磁电机、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和智能感知等系列节能产品和绿色技术。推动建材等能耗相对较高的产业对标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开展节能技改。有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增效,加强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能耗管控。探索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相结合的监管新模式,推荐申报一批能效“领跑者”、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鼓励企业对标达标,打造“碳减排标杆企业”。(发改局牵头,科工信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高新区管委会、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1. 加快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推广应用交通建设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开展废旧路面材料、建筑废弃物、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尾矿等资源在交通建设项目中再生循环利用。提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推进交通枢纽站场绿色化改造,优化公交、出租车换乘车道。在园区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布局建设立体化智慧停车场。按照“适度超前、科学布局、开放通用、市场主导”的原则,制定实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专项建设行动,促进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有序建设。到2025年,争取建设充电桩3000个以上,新建住宅小区专属停车位按100%配建比例预留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条件,实现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停车场、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充电设施达到基本覆盖。(发改局牵头,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城管局、公安局交警大队、商务粮食局、文旅广体局、天岳集团、国网平江县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着力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绿色集约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加快平江通用机场建设,推动湘赣边高速岳平段、长九高速铁路、常岳九高铁、咸宁-崇阳-通城-平江高铁、岳平浏旅游高速等规划对接和落地实施,完善公路干线网络。加强国省干线网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提高水运运输能力,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整合客运经营主体,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确保辖区建制村客运线路全覆盖,提升城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快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保障慢行路权,构建“公交+慢行”一体化出行模式,积极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推广绿色物流,重点依托岳阳市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城市绿色货运。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打造县-乡(镇)-村客货邮智慧型分级物流体系。坚持“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增强景区通达度。重点推进毗邻县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城际公交线路改造,逐步提升现有景区公路技术等级,推动重要旅游生态景观路的建设落地。到2030年,基本建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和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交通运输局牵头,发改局、文旅广体局、高新区管委会、供销联社、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积极推广绿色交通装备

  加快淘汰各种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推广应用公共运营类新能源车辆,提高公交车、环卫车辆及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比例。鼓励园区、生产企业实施作业车辆、通勤车辆新能源替代,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公务用车中新能源车占比不低于40%。加快淘汰低效率、高能耗的老旧船舶,优化船舶运力结构,安全有序推进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电动船舶等绿色智能船舶的示范应用。到2025年,新增公交车辆均使用清洁能源车辆,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5%。(交通运输局牵头,发改局、科工信局、城管局、高新区管委会、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全面推动智慧交通发展

  加快推进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速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的融合,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构建出行、物流、行业治理领域智能化应用体系,推动货运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广智能网联主动式公交优先系统,提升智能驾驶产业化应用水平。提升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实现数字治堵、车辆监管、交警管控和停车治理的功能。(交通运输局牵头,公安局交警大队、发改局、科工信局、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促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1. 加速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完善公共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在全县公共机构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在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地方标准的,应该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科学布局城市通风廊道,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完善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模式,加快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和绿色建造方式,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尾矿渣等固体废弃物,推动新型建筑辅料的生产及应用。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把握绿色建筑工程设计及技术审查要点,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绿色化水平。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城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筑领域碳排放力争达到峰值。(住建局牵头,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稳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行动。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成节能技术改造。探索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水平。全面摸清平江县老旧小区现状,分类分批推进老旧小区节能低碳改造。到2025年,重点打造24个老旧小区低碳改造示范小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30年,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75%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住建局牵头,发改局、科工信局、教育局、卫健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持续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建筑用能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全面提高建筑用能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热泵技术,逐步实现采暖、供冷、生活热水用能清洁化。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及周边空间,因地制宜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鼓励企业有序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住建局、发改局牵头,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国网平江供电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

  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现有农房的节能改造。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推广钢结构、木结构等装配式农房。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的能源化利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新能源智慧路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型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打造一批生态文旅碳中和示范村庄。(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局、科工信局、畜牧水产农机事务中心、国网平江县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1. 积极盘活林业生态系统碳汇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公益林管护,划定森林最低保有量。强化林长制督查,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林业碳汇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优质木竹资源定向培育与利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固碳能力。加强乡镇绿化建设,提高乡村绿化水平。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抓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快推进林业确权登记,用好林权市场,盘活经营权。创新“碳汇+公益植树”等“碳汇+N”市场化机制,探索开展“碳汇+碳票”双质押贷款模式,盘活“碳票”存量,提高“碳汇”增量。到2025年,林地保有量420万亩,有林地面积保有量365万亩,公益林(地)面积保有量160万亩,天然保护林面积85万亩。(林业局牵头,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科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稳步提升农田草地湿地碳汇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等使用量,提高秸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水平。加强草地与湿地生态建设,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和能力建设,增强湿地碳汇能力。不得在国家批准的生态退耕规划和计划外擅自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规模。经批准实施的,应当在“三调”底图和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上,明确实施位置,带位置下达退耕任务。建立严格监督制度,切实保障重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安全,重点推进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牵头,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

  有序完善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建设,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等。积极保护生物地貌多样性,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流保护与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态保护合作共建共享,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重点推进汨罗江综合整治以及探索汨罗江可持续发展试点,增强生态系统储碳能力。(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牵头,林业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1. 积极探索“矿山整合+资本引进”模式

  多元筹措资金,支持建设绿色矿山和生态示范矿山,加快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矿山修复向绿色和低碳方向发展。创新运用“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的生态修复工艺,实现矿山生态复绿。探索推出“一矿一策”差异化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山资源和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打造矿山公园,建设主题公园、城市田园、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等,发展“旅游+工业”的游学模式。推进数字矿山建设,建设绿色智能矿山,加强“三废”治理力度。针对不同矿区的地理环境与地质情况,探索引进和开发特变电工新能源差异化治理方案,实现光伏与矿山融合发展,助推矿山绿色低碳转型。种植适合矿山的低碳经济作物,推广有机种植方式,实现有机种植促进土壤固碳、农林业大丰收。(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发改局、林业局、文旅广体局、科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深化推广“生态修复+旅游观光”模式

  推进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充分发挥山岳旅游资源独特优势,利用福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大力推进山岳旅游开发项目,构建多元化山岳旅游产品体系。实施汨罗江、昌江、钟洞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重点推进“一江山水诗城、两岸百里画廊”景观工程。加强林业和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推进建设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天然氧吧。加强河道疏通、水质净化处理,打造沿河文旅、民俗项目。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开展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的农村水系治理工程,积极建设特色水景观廊道、亲水休闲场所,打造“水+文化”乡村文旅综合体。加强景区规划设计监管,利用智能化技术、可持续绿色设计,降低景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旅游业和景区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局牵头,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文旅广体局、农业农村局、科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大力推进“种植基地+研学康养”模式

  依托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开发一批茶康养产品,打造茶疗养生、禅茶研习村寨。加强茶园管理,鼓励茶园管理者采取保护植被措施、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使用土壤改良技术,增加茶园土壤固碳能力。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打造中药材健康养生药膳产品,建设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研发药汤、药酒、药茶、贴膏、药草香包等康养旅游商品,依托金银花种植基地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药旅+研学”模式。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与文旅、健康养老、农光互补项目开发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山、水、沟、树、路、药、神”等各类重要特色资源,依托特色民宿,吸引游客康养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医疗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零碳文旅康养基地。(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文旅广体局、科工信局、教育局、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4. 稳妥探索“旧居复兴+赋能增值”模式

  开展“拯救老屋行动”、“拯救文化遗产行动”,充分挖掘旧居的传统文化底蕴,秉持“保留—传承—创新”的思路,鼓励采用低碳、资源节约的文化遗产复兴方式修缮、改造旧居,加强节能环保改造,完善旧居的基础设施,充分保留当地自然风貌,通过新旧文化碰撞、美食集结、科技赋能等,用好用活历史文化瑰宝,打造多功能的历史文化景观区域,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实现低碳经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风情山居示范推广。加强汨罗江综合治理,将水域优势与废旧古村落复兴结合,讲好以“一城一江”为核心的平江风情故事,走出水旅融合、文旅兴村的发展道路。(住建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文旅广体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创新打造抽水蓄能电站景区

  以平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为重点深度开发水电,积极探索以抽水蓄能电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为依托,践行“两山理论”将福寿山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整合周边山体资源,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建设,突出避暑度假、工业科普、生态观光、休闲运动等四大核心功能,打造具有绿色环保、时尚气息的抽水蓄能电站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旅广体局牵头,发改局、水利局、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 积极打造文旅新业态示范景点

  以生态资源及历史文化遗迹为基石,加大平江县文旅资源整合、挖掘力度,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平江文旅品质,培育“文旅+”新业态,深度发展“旅游+运动”、“旅游+工业”、“旅游+教育”、“旅游+节庆”等新兴旅游形式,建立低碳管理机制,提升景区的绿色低碳水平,建设全国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分类施策,量身定做“一地一策”方案,塑造平江生态旅游亮点。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将传统意义的绿色生态产品与平江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蓝色文化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加丰富、更具潜力、更符合低碳、环保概念的生态产品。(文旅广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 落实完善碳汇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国、省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要求,探索建立完善有关碳汇核算标准和合理补偿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碳汇产业。将碳汇补偿机制落地上图,确保获得补偿林分的权属明确、边界清晰,做到补偿对象精准到位。建立健全森林、草地、湿地、水流、矿产等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市场机制,以市场机制促生态发展。高标准谋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项目库,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和相关的项目配套资金,推进重大平台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落实由国、省或跨区域出资补偿碳汇的机制和政策,做到谁受益谁出资,确保碳汇补偿政策精准,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碳汇的积极性。(林业局牵头,发改局、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1.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发展

  按照“一园三区”的发展构架,根据集约化要求制定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伍市工业区在壮大发展“一主一特”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和谋划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余梅工业区着力打造煤电工业固废就近利用的综合循环利用示范区,安定工业区重点发展休闲食品产业。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不断优化生态产业链,打造闭合循环经济圈,实现园区企业之间原料(产品)互供、资源共享。开展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废水资源化利用,深度处理污水后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循环用水和多级串联用水等节水工艺。提升茶籽、中药材加工技术节能环保水平,促进烘干、冷链技术与设备共享,实现能量与物料的循环利用。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满足工业集中用热需求。推动建立园区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建设,实现废物综合收集处置。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构建符合三区实际情况的能源管理系统。推动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园区集中供热基础设施。(高新区管委会牵头,发改局、住建局、科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建立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网络,加强废物的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能力。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探索搭建废物消纳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废弃资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垃圾分类回收模式,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回收运营,推广智能回收终端,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促进农用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城管局牵头,发改局、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科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新建平江县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平江县废旧物品回收中心。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依托平江县市政污泥与生活(餐厨)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有效确保城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盘石村垃圾分类回收做法,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着力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政策,构建全程覆盖、精细高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固废处理,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建造,加强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管控,鼓励推广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到2025年,城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100%。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城管局、住建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发改局、农业农村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供销联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1. 加强全民低碳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绿色低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等宣传教育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鼓励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提升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绿色家园•大美平江》读本中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知识。持续推进“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环保公益课堂”等实践行动与公众教育,强化全民低碳意识,营造节能降碳的良好氛围。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宣传窗口,展示平江绿色低碳工作成果,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委组织部、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教育局、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持续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快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以社区等基层组织为单位,确立绿色小愿景,组织居民评选、推举等形式选出低碳达人,营造基层绿色文化氛围,激发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内在动力。实施绿色低碳产品惠民政策,增强全民绿色低碳产品购买意愿。推行健康低碳饮食、鼓励践行“光盘行动”,倡导公众尽量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减少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和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探索碳普惠机制,推动平江县优质产品“碳标签”化,以“碳积分”形式打通“碳标签”产品消费市场。推广低碳旅游,积极宣传低碳旅游小窍门和实用方法,鼓励消费者旅行自带洗漱用品,减少一次性日用品使用。加强农村低碳价值观建设,推动“勤俭节约”的乡村生活低碳文明建设。(县委宣传部牵头,市场监管局、城管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教育局、文旅广体局、农业农村局、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鼓励县域内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编制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碳交易重点企业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企业碳排放监测,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引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履行生态环保社会责任。夯实企业主体责任,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大环保和研发投入,扩大绿色产品供给。(科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高新区管委会、市场监管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开展示范项目创新创建

  1. 创建煤电综合循环利用示范区

  依托华电平江电厂,促进火电副产就近集中转化,综合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热能等火电副产发展建材、食品、医药和新兴产业,并带动副产品销售、建材制造、维修服务、后勤服务等电厂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煤电工业固废就近利用的煤电综合循环利用示范区。打造火电与相关产业循环经济链,逐步构建发电—粉煤灰—建材、筑路、建筑工程,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发电—余热利用等产业链。积极促进用热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推进热电联产改造,加强工业余热综合利用。结合工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入园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入园。(高新区管委会、发改局牵头,科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建设碳中和试点示范区

  在能耗较低、低碳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鼓励打造一批碳中和社区、碳中和景区、碳中和村庄、碳中和学校。推动示范区编制工作实施方案,从使用零碳能源、减源、增汇三个方面设计示范区碳中和实现路径,明确阶段性降碳目标。依托光伏建筑一体化、生物质发电、微风发电、微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型能源系统,推进能源清洁替代。进一步加强碳源治理,推动示范区布局合理化、能源梯级化、建筑绿色化、交通低碳化。鼓励示范区建设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推广使用新能源智慧路灯,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示范区新能源汽车全覆盖。加大低碳理念宣传力度,倡导居民低碳出行。探索开展CCUS等负碳技术应用,统筹优化示范区绿化覆盖比例,增强碳汇能力。(发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科工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探索碳普惠试点示范建设

  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路径,以绿色出行和绿色消费两大场景为重点,探索开发体现平江特色的碳普惠方法学和碳减排场景评价规范,构建碳减排量消纳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新能源车、共享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场景的减碳方法学。引导碳普惠和绿色食品消费双向赋能,推动豆制品、面筋食品、休闲鱼制品、茶油、茶叶等平江特色食品的碳标签化。打通、拓展碳积分消纳通道,推动碳积分制度可持续性运行。扩充碳普惠联盟商家,合理设计碳积分兑换餐饮代金券、景点门票兑换券、免费停车等消费、服务优惠的规则,重点发展“碳积分+生态旅游”的低碳应用场景。(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发改委、文旅广体局、商务粮食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健全统计核算体系

  依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和要求,健全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落实碳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和能源消费计量、统计、监测体系要求。探索与碳排放相关基础数据的多部门会商共享机制建设,强化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服务功能,提升能源活动等领域原始数据精准度。开展碳汇本底调查,建立健全碳汇计量体系。推动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推进遥感监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碳排放实测领域的应用。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定期开展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统计局牵头,发改局、科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项目准入制度

  严格落实“两高”项目管理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新增。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从源头严控碳排放增量。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新上“两高”项目,在项目能源资源利用分析的基础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分析要求。坚持发展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产业化项目,科技水平高,技术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发改局牵头,科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高新区管委会、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合理统筹现有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大对碳达峰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示范、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引导节约用电、优化电力消费行为。充分落实绿色低碳领域的财税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落实双碳相关税收优惠,开展税收精细宣传辅导服务,帮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财政局、税务局、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市场体制机制

  积极配合碳市场建设,协助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数据核查复查、配额分配、监督履约等工作,鼓励节能降碳企业积极利用国家自愿减排项目交易机制,开发碳资产,参与碳交易。探索建立碳汇补偿机制,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模式创新。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提升需求侧响应、用电节约管理能力。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改造等“一站式”综合节能服务模式。(发改局牵头,科工信局、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发展绿色金融支撑

  建立绿色企业(项目)库,挖掘高质量低碳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入库企业和项目的融资对接。建立政银企服务合作对接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业在碳金融等方面信息共享,打通政策、资金支持与企业减碳融资需求渠道。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推动平江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支持和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力度。争取上级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基金的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碳减排项目落地。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加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发改局、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平江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坚持党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全县工作谋划,研究重大问题,定期调度各部门落实双碳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压实牵头单位的工作职责,督促、协调成员单位严格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紧密。加强县碳达峰实施方案与湖南省、岳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协调,提升平江县碳达峰工作对省、市实现碳达峰的贡献度,突出平江县在“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

  (二)强化监督考核

  加强对各级部门双碳目标任务的考核评估,明确双碳工作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制。建立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中期跟踪评估机制,将达峰行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各乡镇和重点行业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明确细分奖惩考核机制,奖励“双碳”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批评和约谈问责未完成目标的相关人员。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每年向县委、县政府报告贯彻落实碳达峰工作开展情况。

  (三)开展能力建设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零碳负碳等技术研究方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协作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着力培养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本地化应用。充分发挥平江县“双碳”和绿色发展领域专家智库的作用,推动全面高质量低碳绿色发展。

  (四)严守风险底线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处理好减污降碳与全县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减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能,确保安全降碳。

Baidu
map